皮下出血可通過局部冷敷、藥物涂抹、加壓包扎、促進吸收、預防感染等方式改善。該癥狀通常由外傷、凝血功能障礙、血管脆性增加、藥物副作用、感染等因素引起。
1、冷敷處理:外傷導致的皮下出血在24小時內可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低溫能使血管收縮減少滲血,緩解腫脹疼痛。注意避免凍傷,皮膚破損時禁用冷敷。
2、外用藥物:血腫初期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微循環,后期使用肝素鈉軟膏促進淤血吸收。中藥制劑如三七傷藥膏、跌打萬花油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每日2-3次薄涂于患處。
3、物理壓迫:四肢部位出血可采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壓力維持在30-40mmHg。包扎時從遠端向近端纏繞,保持血液循環通暢,每日松解2-3次觀察皮膚顏色。
4、促進代謝:48小時后改為熱敷,溫度不超過40℃,配合抬高患肢加速淋巴回流。口服維生素C增強血管韌性,菠蘿蛋白酶輔助分解淤血,適度按摩需避開急性期。
5、感染防控:伴隨皮膚破損時用碘伏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口服頭孢氨芐或阿莫西林預防感染。凝血異常者需排查維生素K缺乏、血小板減少等病因,必要時輸注凝血因子。
日常需控制劇烈運動避免二次損傷,增加富含維生素K的菠菜、西蘭花攝入。兩周未消退或伴隨發熱、劇痛需排查血液系統疾病,超聲檢查可評估深層血腫情況。恢復期配合紅外線理療促進組織修復,保持患處清潔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