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血管狹窄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治療、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術、外科手術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大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外傷等因素引起。
1、調整飲食:減少鈉鹽攝入可降低血壓負荷,每日食鹽量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糙米,限制動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適量補充富含鉀的香蕉、菠菜有助于平衡電解質。
2、控制血壓: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能有效降低腎血管性高血壓。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適用于雙側腎動脈狹窄患者。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可作為輔助用藥,需定期監測腎功能。
3、介入治療:經皮腎動脈血管成形術通過球囊擴張狹窄段改善血流。金屬裸支架或藥物涂層支架植入可維持血管通暢性,術后需持續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
4、外科重建:主腎動脈搭橋術采用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進行血運重建。動脈內膜切除術適用于局限性粥樣斑塊,需聯合肝素抗凝預防血栓形成。
5、病因治療:大動脈炎患者需長期服用潑尼松聯合環磷酰胺控制炎癥。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可嘗試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定期復查血管超聲評估進展。
日常需戒煙限酒,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監測晨起血壓和尿量變化,每3-6個月復查腎動脈彩超。突發劇烈腰痛或血肌酐升高超過30%需急診就診,警惕腎梗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