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潰瘍可通過保持局部清潔、藥物治療、調整生活方式、心理疏導、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外陰潰瘍通常由感染因素、免疫異常、機械刺激、內分泌紊亂、惡性腫瘤等原因引起。
細菌性陰道炎、生殖器皰疹、梅毒等病原體感染可導致外陰黏膜破損。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膿性分泌物或疼痛性水皰。急性期需使用甲硝唑、阿昔洛韋、青霉素等抗感染藥物,慢性反復發作需排查梅毒血清學檢測。
白塞病、克羅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發外陰潰瘍,病變呈圓形深鑿狀,邊緣清晰。可能與Th1細胞過度活化、血管炎等因素有關。需聯合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局部涂抹他克莫司軟膏促進愈合。
緊身衣物摩擦、剃毛損傷或性生活創傷可造成外陰淺表糜爛。表現為點狀出血或線性裂傷,避免搔抓后一般3-5天自愈。建議穿純棉內褲,使用凡士林保護創面,性交時選擇水溶性潤滑劑。
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外陰黏膜萎縮,輕微摩擦即形成潰瘍。伴隨陰道干澀、性交痛等癥狀。短期可外用雌三醇乳膏修復黏膜,長期需評估激素替代治療風險,補充大豆異黃酮等植物雌激素。
外陰鱗癌、Paget病等惡性病變早期可表現為經久不愈的潰瘍,邊緣呈火山口樣隆起。需通過活檢明確診斷,早期病例采用廣泛局部切除術,晚期需聯合外陰根治術與腹股溝淋巴結清掃。
每日溫水坐浴2次可緩解不適,避免使用堿性洗劑。飲食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雞蛋,補充維生素B族與鋅元素促進黏膜修復。適度進行凱格爾運動改善盆底血液循環,持續2周未愈或伴隨發熱需婦科就診排查特異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