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血管病變,可能由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藥物控制、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核心誘因,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控制動物內臟攝入,增加深海魚類、燕麥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調節血脂水平。
長期血壓過高加速血管內皮損傷,促進脂質沉積。每日鈉鹽攝入控制在5克以下,規律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可有效降低血壓負荷。
煙草中的尼古丁直接損害血管內皮功能,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攜氧能力。戒煙6個月后心血管風險可降低50%,電子煙替代并非安全選擇。
胰島素抵抗狀態下血管長期處于高糖環境,可能與糖基化終末產物堆積、氧化應激增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肢動脈搏動減弱、間歇性跛行等癥狀。二甲雙胍、格列美脲等藥物可改善糖代謝。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等遺傳疾病與LDL受體基因突變有關,通常表現為早發冠心病、黃色瘤等癥狀。PCSK9抑制劑、他汀類藥物聯合使用可顯著降低LDL水平。
每日攝入500克新鮮蔬果補充抗氧化物質,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定期監測血壓血糖指標。頸動脈超聲、冠脈CTA等檢查可早期發現斑塊,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藥物能穩定斑塊,嚴重狹窄時需考慮支架植入或動脈內膜剝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