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齊可能由情緒波動、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冠心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補充電解質、更換藥物、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抗甲狀腺藥物等方式治療。
焦慮、緊張或過度興奮等情緒變化會刺激交感神經,導致心跳節律異常。這類生理性心律不齊通常表現為短暫心悸或心跳加速,可通過深呼吸練習、冥想或規律作息緩解,無需特殊醫療干預。
血液中鉀、鎂、鈣等電解質濃度失衡會影響心肌電傳導。長期腹瀉、劇烈運動后大量出汗或飲食不均衡可能導致低鉀血癥,表現為乏力伴心律不齊。建議食用香蕉、菠菜補充鉀,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某些支氣管擴張劑、抗抑郁藥或甲狀腺激素類藥物可能干擾心臟電活動。如出現服藥后心慌癥狀,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可考慮替換為沙丁胺醇、舍曲林或左甲狀腺素鈉等替代藥物。
心肌缺血可能引發室性早搏或房顫,通常與冠狀動脈狹窄有關,常伴隨胸悶、運動后胸痛。確診需進行冠脈造影,治療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調脂,嚴重者需支架植入或搭橋手術。
甲狀腺激素過量會加速心肌代謝,導致竇性心動過速或房顫。患者多伴有消瘦、手抖癥狀,需檢測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治療采用甲巰咪唑抑制激素合成,必要時配合普萘洛爾控制心率。
日常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限制咖啡因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睡眠時發現脈搏不規則或伴隨眩暈需立即就診,長期未緩解的心律不齊建議完善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避免劇烈運動誘發惡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