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東北的幾家國營食品廠都接到了巨額的軍需罐頭任務,由于需求量實在過大,連原本生產雪糕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廠,也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要轉型生產罐頭。
彼時,我大軍正在福建集結,廠里的工人都以為是為罐頭是為遠渡海峽的海軍和陸戰(zhàn)隊做準備的,直到秋天,我解放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罐頭要運往東北前線的。
益民一廠主管生產的江副廠長臨危受命,為志愿軍提供大量的罐頭補給。
為了激勵工人加緊生產,他在各個車間開展勞動競賽,并提出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口號:“加緊生產,支援前線,多做一聽罐頭,多打死一個美國狼!”
大量的罐頭軍用罐頭訂單,源源不斷的運抵前線,不僅為志愿軍戰(zhàn)士們提供了強大的后勤補給,也使得東北與上海的罐頭產業(yè)迎來蓬勃發(fā)展。
戰(zhàn)后,龐大的罐頭生產線迅速轉為民營,益民一廠憑借著上海的港口優(yōu)勢,將罐頭大量出口到海外,而東北的各大罐頭廠,則培養(yǎng)出了東北老百姓吃罐頭的習慣。
就像韓國民眾在朝鮮戰(zhàn)爭后將部隊鍋發(fā)揚光大,東北老百姓也在抗美援朝戰(zhàn)后發(fā)現了罐頭的妙用。
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大東北,水果罐頭在口口相傳之下,成為了靈丹妙藥,可以抵御感冒的侵襲。
就在關內民眾瘋狂采購各種抗病毒藥,過量的服用使得各醫(yī)院迎來了一批肝衰竭患者,東北的民眾一邊笑著一邊把貨架上的水果罐頭搶購一空。
雖然國內的專家們基于個人利益,紛紛辟謠說罐頭不僅沒用,但幾千萬東北民眾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經驗,遠比那些天天打臉的專家靠譜。
1492年,哥倫布橫跨大西洋的時候,船員們突然開始大量患病死亡。當時他們認為這個病會傳染,于是把得病的船員留在了加勒比的小島上。
等到哥倫布返航歐洲,路過這個小島時,卻發(fā)現這些被遺棄的“傳染病人”神奇的好了。
當時的科學水平并不足以讓他們知道,船員們是得了壞血病,身體免疫機能被破壞了,只要吃了島上遍地的熱帶水果,就可以將把人從死亡線上救回來。
吃水果能治壞血病的原理大家都沒搞懂,但是在死亡的威脅下,慢慢的,幾百年后,商船出海都帶著風干后的檸檬,海盜出海則帶著水果釀的酒。
風干和發(fā)酵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含糖量太高的水果實在是太容易腐敗。
直到進入19世紀,法國人阿佩爾特發(fā)明了食品罐裝,可以把水果、蔬菜和果汁制成罐頭,長期保存。
從此,曾經令無數船員色變的壞血病,也就徹底告別歷史。
從科學的角度,海盜們喝的酒,跟東北人吃的罐頭,本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借此補充維生素C,糖分,電解質和水,以提升人類對于病毒的免疫能力。
尤其是維生素C,作為最好的抗氧化劑之一,可以極大的舒緩免疫系統(tǒng)在消滅病毒時引起身體的應激反應,并能夠中和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大幅提升細胞對抗病毒時的戰(zhàn)斗力。
當我們遭遇病毒入侵之時,只要補充好維生素C,我們的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從小米加步槍,變成手握加特林。
人類代表的靈長類,與蝙蝠、豚鼠,是動物界中少數只能依靠食物獲得,不能靠自身合成維生素的動物,無法從煮熟食物中獲得的我們,需要通過大量食用水果來補充。(巧合的是,人類與蝙蝠這對無法合成維生素C的難兄難弟,也是從上一輪SARS到這一輪新冠病毒的重災區(qū)。)
維生素C是最好最安全對抗病毒的手段,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只要當年東北的老國企大夫會給大家免費開維C銀翹片。
因為哪怕是世界上唯一拿到過兩次不同諾貝爾獎的大科學家鮑林,也因為科普了維生素C能治病毒感冒,導致了利益集團的抹黑,從20世紀最受尊敬的科學家,淪為了學術界的小丑。
造謠的背后,是這層窗戶紙被捅破,便斷了一大批海盜的財路。
對比一下就知道,那些傷肝的安慰劑可以炒的很高賣的很貴,但真正有效的醫(yī)用維生素C,在中國,只要花1-2塊錢,就可以買到100片。
看看這些天,為了帶貨而反復打臉的專家們,都在建議什么。
緩解新冠癥狀不是沒有特效藥,這個藥真的很貴,因為需要付出的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