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確實可能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當頸動脈內壁形成斑塊導致血管狹窄時,血流減少可能引發腦部供血不足,嚴重時斑塊脫落堵塞腦血管即發生腦梗死。
1、頸動脈狹窄的病理機制:
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病因,脂質沉積、炎癥反應等因素促使血管內膜增厚形成斑塊。隨著斑塊體積增大,血管腔逐漸狹窄至50%以上時,血流動力學顯著改變。不穩定斑塊表面可能出現潰瘍或破裂,釋放的脂質核心和血栓成分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造成遠端血管栓塞。
2、疾病進展與卒中風險:
輕度狹窄<50%患者年卒中風險約1%,中度狹窄50%-69%升至2%-5%,重度狹窄≥70%未治療者年風險可達10%-15%。部分患者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單側肢體無力、言語含糊等可逆性癥狀,這是腦卒中的重要預警信號。
3、臨床干預措施:
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以及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鈣片控制血脂。對于癥狀性重度狹窄患者,可考慮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血管內支架成形術。術后需定期超聲復查,監測血管再狹窄情況。
日常需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煙并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游泳,避免劇烈轉頭動作。出現突發性頭暈、視物模糊或肢體麻木時應立即就醫。建議高風險人群每年進行頸動脈超聲篩查,早發現早干預可顯著降低卒中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