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禿可能由遺傳因素、自身免疫異常、精神壓力、內分泌失調、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家族性脫發史是全禿的重要誘因,雄激素性脫發患者中約50%存在家族遺傳傾向。毛囊對二氫睪酮敏感性增高導致毛囊微型化,表現為頭發密度進行性下降直至全禿。這類患者可通過局部使用米諾地爾、口服非那雄胺或毛發移植改善癥狀。
斑禿患者中約5%會發展為全禿,可能與T淋巴細胞攻擊毛囊有關。這類患者常伴隨甲狀腺疾病、白癜風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突發性圓形脫發斑,嚴重者出現全禿。治療可采用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口服環孢素或JAK抑制劑托法替布。
重大精神創傷可能觸發休止期脫發,使毛囊提前進入休止期導致彌漫性脫發。長期焦慮抑郁會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毛囊周期,嚴重時可發展為全禿。建議通過心理咨詢、正念冥想緩解壓力,配合頭皮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產后、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驟降可能引發彌漫性脫發。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因代謝率降低,毛發生長周期紊亂可導致全禿。這類患者需糾正原發病,如補充左甲狀腺素鈉,同時增加富含鐵元素和維生素B族的食物攝入。
化療藥物如多柔比星、紫杉醇會直接損傷毛母細胞,抗凝藥華法林可能干擾毛囊營養供應。通常在用藥后2-4周出現脫發,停藥后3-6個月可逐漸恢復。治療期間建議使用溫和洗發產品,避免高溫吹燙等物理刺激。
全禿患者日常應保證充足睡眠,每周進行3次30分鐘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飲食推薦三文魚、核桃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配合菠菜、豬肝等補鐵食材。避免過度牽拉頭發,洗頭水溫控制在38℃以下,選擇無硅油洗發水減少毛囊負擔。若脫發持續進展或伴隨指甲凹陷等異常,需及時至皮膚科進行毛發鏡檢查和實驗室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