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皮疹在中醫理論中可能由外感風邪、濕熱內蘊、血虛風燥、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祛風止癢、清熱利濕、養血潤燥、疏肝解郁、健脾消食等方式調理。
風為百病之長,皮膚暴露于花粉、塵螨等外邪時,風邪襲表導致營衛不和,表現為突發紅疹、瘙癢游走。治療以祛風為主,常用消風散加減,配合荊芥、防風等草藥外洗。
過食辛辣肥甘或脾失健運,濕熱郁于肌膚,多見皮疹色紅腫脹、滲液黏稠??赡芘c夏季暑濕或肝膽濕熱有關,常伴口苦尿黃。推薦龍膽瀉肝湯調理,輔以馬齒莧、黃柏煎湯濕敷。
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致陰血虧虛,肌膚失養生風化燥,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夜間癢甚。多見于老年或產后人群,當歸飲子可滋陰潤燥,配合芝麻油外涂保濕。
長期焦慮抑郁導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誘發皮膚風團,常隨情緒波動加重。疏肝解郁用逍遙散,配合合歡皮、玫瑰花代茶飲,需保持心境平和。
海鮮、芒果等發物攝入過量,或暴飲暴食損傷脾胃,濁毒內生外發為疹。發病多與特異性體質相關,需忌口辛辣發物,推薦山藥粥健脾,綠豆甘草湯解毒。
日常需穿著棉質透氣衣物,避免搔抓;飲食選擇蓮子、百合等清補之品,濕熱體質者可飲用薏仁赤小豆湯;適度練習八段錦調節氣血,皮疹持續不愈或伴發熱時需及時就醫。中醫強調辨證施治,個體化方案需結合舌脈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