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濕疹和過敏可通過臨床表現、誘發因素、皮損特征、病程特點、輔助檢查等方式區分。面部濕疹通常由皮膚屏障受損、遺傳因素、環境刺激、免疫異常、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過敏反應多與接觸致敏原、食物過敏、藥物反應、免疫球蛋白E介導、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相關。
1、皮損形態:濕疹表現為多形性皮疹,紅斑基礎上可見丘疹、水皰、滲出及鱗屑,慢性期呈現苔蘚樣變。過敏常為單一形態的風團或水腫性紅斑,邊界清晰,蕁麻疹樣改變多見。濕疹皮損對稱分布,過敏則多局限于接觸部位。
2、病程特點:濕疹呈慢性復發性病程,癥狀持續超過6周,緩解與加重交替出現。過敏反應起病急驟,脫離過敏原后24-48小時內多自行消退,癥狀持續時間短但可能反復發作。
3、誘發因素:濕疹與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相關,寒冷干燥、頻繁洗浴、化學刺激等因素可誘發。過敏需特定過敏原觸發,常見如花粉、化妝品成分、海鮮等,IgE檢測常呈陽性。
4、伴隨癥狀:濕疹患者多伴劇烈瘙癢,抓撓后易繼發感染。過敏除瘙癢外,可能出現面部腫脹、灼熱感,嚴重時合并呼吸道癥狀或過敏性休克。濕疹患者常合并魚鱗病、特應性皮炎等病史。
5、診斷方法:濕疹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皮膚鏡觀察,必要時行皮膚活檢。過敏需進行斑貼試驗、血清特異性IgE檢測或點刺試驗,明確致敏原種類有助于鑒別。
日常護理需避免過度清潔,使用無刺激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過敏體質者應建立過敏原檔案,隨身攜帶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濕疹急性期可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慢性期選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過敏急性發作需立即脫離致敏環境,嚴重反應需及時注射腎上腺素。飲食建議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如深海魚、亞麻籽,減少高組胺食物如發酵食品攝入。運動選擇溫和項目如瑜伽、游泳,避免汗液長時間刺激皮膚。定期進行皮膚保濕護理,選擇純棉材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