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質增生可能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襲、慢性勞損、痰瘀互結等原因引起。
1、肝腎虧虛: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年老腎精虧虛會導致骨髓化生不足,骨骼失養而增生。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時筋脈失于濡養,加速關節退化。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枸杞子滋補腎精,練習八段錦"兩手攀足固腎腰"動作。
2、氣血不足:
氣血運行不暢使骨骼局部得不到充分滋養,長期氣血兩虛可形成"不榮則痛"。表現為關節隱痛、活動無力。建議用黃芪、當歸燉湯調補氣血,配合艾灸足三里穴,避免久坐久臥加重氣滯。
3、風寒濕邪:
長期受寒濕環境影響,邪氣滯留經絡導致"不通則痛"。常見陰雨天關節疼痛加重,屈伸不利。可用艾葉、花椒煮水熏洗患處,佩戴護膝保暖,居住環境保持干燥通風。
4、慢性勞損:
長期負重勞動或姿勢不當造成筋骨慢性損傷,屬于"積勞成疾"。多見于腰椎、膝關節等負重部位。需避免提重物、久蹲,練習五禽戲中的熊戲動作強化腰肌,局部可用紅花油按摩。
5、痰瘀互結:
病程較長者常見痰濕與血瘀交織,形成局部硬結壓痛。X線顯示骨刺粗大,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中醫采用白芥子、丹參等化痰祛瘀藥,配合刺絡拔罐改善局部循環,需注意糖尿病患者慎用此法。
日常飲食可多食核桃、黑豆等補腎食材,適量進行太極拳、散步等舒緩運動,睡眠時注意關節保暖。癥狀急性發作期應減少活動量,避免爬樓梯、登山等加重關節負荷的行為,若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或明顯變形需及時就醫。長期骨質增生患者可定期接受推拿、針灸等傳統療法,配合服用龜鹿二仙膠等經典方劑延緩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