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血腫可通過臥床休息、藥物止血、介入栓塞、手術清除、輸血補液等方式治療。腹膜后血腫通常由外傷、抗凝治療、血管病變、腫瘤破裂、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1、臥床休息:
輕度腹膜后血腫患者需絕對臥床2-4周,避免劇烈活動加重出血。建議采取側臥位減輕腹部壓力,監測血壓、心率及血紅蛋白變化。可配合腹帶加壓包扎減少出血風險。
2、藥物止血:
氨甲環酸可抑制纖溶酶原激活,酚磺乙胺能增強血小板功能,維生素K1適用于華法林過量導致的出血。需監測凝血功能調整用量,避免血栓形成等并發癥。
3、介入栓塞: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定位出血動脈后,采用明膠海綿顆粒或彈簧圈進行栓塞。適用于活動性動脈出血但生命體征穩定者,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
4、手術清除:
剖腹探查術適用于持續出血伴休克或臟器壓迫患者,需清除血腫并結扎出血血管。腹膜后引流術可緩解血腫對輸尿管或腸管的壓迫,術后需預防感染。
5、輸血補液:
血紅蛋白低于70g/L需輸注濃縮紅細胞,凝血因子缺乏者補充新鮮冰凍血漿。平衡液維持循環穩定,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注意監測電解質平衡。
治療期間建議低纖維飲食減少腸蠕動,如米湯、蒸蛋等;恢復期逐步增加魚肉、菠菜等高鐵食物。絕對制動期間需進行踝泵運動預防血栓,病情穩定后可嘗試床上翻身訓練。密切觀察腹痛變化及尿量,定期復查CT評估血腫吸收情況,術后患者應遵醫囑進行抗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