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患者需注意避免誘發因素、保持皮膚清潔、調整飲食結構、規范用藥管理、監測病情變化。
1、避免誘因:
接觸過敏原是蕁麻疹發作的常見誘因,包括花粉、塵螨、動物皮屑等吸入性物質,魚蝦、堅果等食物,以及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藥物。建議記錄發作前接觸物品,必要時進行過敏原檢測。物理性刺激如冷熱變化、日光照射、機械摩擦也可能誘發癥狀,需針對性采取防護措施。
2、皮膚護理:
每日使用37℃以下溫水清潔皮膚,選擇無香料、無酒精的溫和沐浴產品。洗澡后3分鐘內涂抹含神經酰胺的保濕霜,避免抓撓皮損部位。穿著純棉寬松衣物減少摩擦,新購衣物需充分洗滌去除化學殘留。指甲定期修剪至平滑,夜間可佩戴棉質手套防止無意識搔抓。
3、飲食管理:
急性發作期需禁食海鮮、芒果、蛋類等高致敏食物,慢性患者可嘗試輪替飲食法逐步排查過敏原。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適量補充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獼猴桃、西蘭花等食物。烹飪方式優先選擇蒸煮,避免油炸、燒烤等高溫加工產生的致敏物質。
4、藥物使用:
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可作為基礎用藥,需遵醫囑規律服用而非按需給藥。慢性患者可考慮聯合使用H2受體阻滯劑法莫替丁。外用爐甘石洗劑可緩解瘙癢,避免使用含薄荷腦的止癢產品。免疫調節劑如環孢素適用于頑固性病例,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5、病情監測:
記錄風團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出現血管性水腫、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每月復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壓力、疲勞等心理因素可能加重癥狀,可通過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方式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保持規律作息保證7-8小時睡眠,每周進行3次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瑜伽。居家環境濕度控制在50%-60%,定期清洗空調濾網和床上用品。外出攜帶醫用警示卡注明過敏史和常用藥物,旅行時備足抗組胺藥物。癥狀持續6周以上需至皮膚科進行自體血清皮膚試驗等專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