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松弛可能由妊娠分娩、年齡增長、長期腹壓增高、激素水平變化、神經損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生物反饋訓練、手術治療、藥物調理等方式改善。
陰道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會對盆底肌群造成機械性牽拉,多胎妊娠或急產更易導致肌肉彈性纖維斷裂。產后42天至半年是黃金修復期,建議每天進行3組凱格爾運動,每組收縮放松各10秒重復15次。
雌激素水平下降使膠原蛋白合成減少,盆底結締組織逐漸萎縮薄弱。絕經后女性可補充大豆異黃酮或進行陰道局部雌激素治療,配合坐姿提肛訓練改善肌肉張力。
長期便秘、慢性咳嗽或肥胖會持續增加腹腔壓力,導致盆底支持結構代償性松弛。需控制BMI在24以下,每日攝入30克膳食纖維,避免搬抬重物等增加腹壓行為。
圍絕經期孕酮水平驟降可能影響盆底肌肉神經調節功能,通常伴隨尿頻尿急癥狀。臨床常用雌激素軟膏配合甲鈷胺營養神經,嚴重者可選擇陰道激光治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或腰椎手術可能損傷支配盆底的陰部神經,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伴會陰麻木。需控制血糖在6.1mmol/L以下,采用盆底磁刺激儀促進神經修復。
日常可進行橋式運動、深蹲等強化臀腿肌肉群,攝入富含維生素E的堅果和深海魚油幫助組織修復。建議每年進行盆底超聲檢查,出現臟器脫垂需考慮骶棘韌帶固定術或經陰道網片植入術。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使用馬桶時雙腳墊高保持正確排便姿勢,游泳和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維持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