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炎是靜脈血管壁及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可能由靜脈曲張、血液高凝狀態、外傷感染、長期制動、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凝治療、壓力治療、抗生素使用、手術干預、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緩解。
1、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血液淤滯,靜脈壁長期擴張易引發炎癥。表現為患肢腫脹、皮膚色素沉著,嚴重時出現潰瘍。日常需避免久站久坐,穿戴醫用彈力襪減輕靜脈壓力。
2、血液高凝:
遺傳性抗凝血酶缺乏或腫瘤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栓形成后刺激靜脈內膜。伴隨患肢突發疼痛、皮溫升高。需監測D-二聚體指標,使用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
3、外傷感染:
皮膚破損后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侵入靜脈,常見于輸液穿刺部位。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可能發熱寒戰。輕癥外敷硫酸鎂,重癥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克林霉素等抗生素。
4、長期制動:
術后臥床或長途旅行者下肢肌肉泵作用減弱,血流緩慢誘發血栓性靜脈炎。建議每小時踝泵運動,高風險人群預防性使用間歇氣壓治療儀。
5、免疫因素:
白塞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引發血管炎性改變,靜脈壁免疫復合物沉積。典型癥狀為游走性淺靜脈條索樣硬結。需聯合潑尼松、環磷酰胺控制原發病,嚴重狹窄時行血管旁路術。
患者日常應增加步行、游泳等促進靜脈回流運動,避免高鹽飲食控制體重。急性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慢性期堅持梯度壓力治療。若出現持續發熱、潰瘍不愈或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排除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