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可能引起下肢浮腫。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可導致心臟負荷增加,引發心力衰竭,進而出現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表現為凹陷性水腫。
高血壓患者出現下肢浮腫通常與心臟功能受損有關。血壓持續升高會增加左心室后負荷,長期可導致左心室肥厚和舒張功能減退。當左心室無法有效將血液泵入主動脈時,肺循環淤血可能發展為右心衰竭,此時體循環靜脈壓升高,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水分滲入組織間隙形成水腫。這種水腫多從足踝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按壓后可見明顯凹陷,且晨輕暮重。
1、高血壓合并腎功能損害:
長期高血壓可造成腎小球內高壓狀態,導致腎小球硬化及腎小管間質纖維化。腎功能受損時,水鈉排泄障礙,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液體易從血管內滲出至組織間隙。此類水腫多為全身性,常伴有眼瞼浮腫和尿量減少,實驗室檢查可見血肌酐升高、尿蛋白陽性。
2、降壓藥物副作用:
部分降壓藥物可能引發下肢浮腫。鈣離子拮抗劑通過擴張動脈血管降壓,但靜脈擴張作用較弱,可能導致毛細血管靜水壓升高,引發踝部水腫。這種水腫通常對稱出現,不伴有呼吸困難等心衰癥狀,調整用藥方案后可緩解。
高血壓患者日常需嚴格監測血壓,每日定時測量并記錄。飲食應遵循低鹽原則,每日鈉攝入量控制在3克以內,多攝入富含鉀的蔬菜水果。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睡眠時可將下肢墊高15-20厘米促進靜脈回流。若出現持續加重的下肢浮腫,應及時檢查心電圖、心臟超聲和腎功能,排除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