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有臭味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鼓室成形術(shù)等方式治療。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膽脂瘤、外傷感染、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潔:
使用生理鹽水或醫(yī)用雙氧水輕柔沖洗外耳道,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操作需由醫(yī)護人員完成,避免自行用棉簽深入掏挖。清潔后保持耳道干燥,可配合紅光照射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能有效殺滅細菌。使用前需將藥液溫熱至體溫,側(cè)臥滴入患耳后保持體位5分鐘。合并鼓膜穿孔時禁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
3、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肟等適用于中耳炎急性發(fā)作。療程通常7-10天,需完成全程治療防止耐藥。伴隨發(fā)熱或淋巴腫痛時需靜脈給藥。
4、鼓膜穿刺:
對化膿性中耳炎積膿嚴重者,在無菌操作下穿刺引流可迅速緩解疼痛。穿刺后需每日換藥,配合咽鼓管吹張治療改善通氣。
5、鼓室成形術(shù):
慢性中耳炎反復流膿或膽脂瘤患者需手術(shù)清除病灶。開放式鼓室成形術(shù)可徹底切除病變組織,同期進行聽骨鏈重建以改善聽力。
治療期間避免游泳、淋浴進水,禁用硬物掏耳。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動物肝臟促進黏膜修復。急性期疼痛可冷敷耳周,慢性患者建議每日做耳周按摩改善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眩暈、面癱等并發(fā)癥需立即就診,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以防感染擴散。康復后每3-6個月復查耳內(nèi)鏡,中耳炎兒童需監(jiān)測腺樣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