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栓形成可能由血管內皮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動脈粥樣硬化、遺傳性凝血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血小板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血管介入手術、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1、內皮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暴露膠原纖維,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加速內皮功能障礙。治療需控制基礎疾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
2、血流淤滯:久坐不動、心房顫動導致血流速度減慢,血小板易在血管分叉處沉積。建議每小時活動肢體,房顫患者需服用華法林、達比加群等抗凝劑預防血栓。
3、高凝狀態:脫水、惡性腫瘤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因子異常激活。補充水分、治療原發病是關鍵,嚴重時需低分子肝素抗凝。妊娠期需監測D-二聚體水平。
4、動脈粥樣硬化:脂質沉積形成斑塊破裂后引發血小板瀑布反應。可能與高脂血癥、吸煙有關,通常表現為間歇性跛行、突發劇痛等癥狀。需他汀類藥物降脂,必要時行球囊擴張術。
5、遺傳因素: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C缺乏癥等遺傳病導致凝血失衡。需終身抗凝治療,定期監測INR值,避免創傷性操作。V因子萊頓突變攜帶者避孕藥需謹慎。
日常保持每天2000ml飲水,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每周進行150分鐘快走或游泳。吸煙者需立即戒煙,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突發肢體蒼白無脈需2小時內就醫取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