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流產可通過臥床休息、藥物輔助、感染預防、心理疏導、定期復查等方式處理。早期流產通常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等原因引起。
1、臥床休息:
減少體力活動是早期流產后的基礎護理措施。建議選擇硬板床或中等硬度床墊,保持平臥位或側臥位,避免腹部受壓。每日臥床時間需保證12小時以上,如廁后需立即返回休息。下肢可適當墊高促進血液循環,但禁止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2、藥物輔助:
黃體酮注射液、地屈孕酮片、烯丙雌醇片等孕激素藥物可幫助穩定子宮內膜。出血期間可服用氨甲環酸膠囊止血,合并感染者需使用頭孢克肟分散片抗感染。用藥期間需監測肝功能,出現皮疹或頭暈需立即停藥。
3、感染預防:
流產后兩周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每日用溫開水清洗外陰。衛生巾需每2小時更換,觀察分泌物顏色變化。體溫超過37.5℃或出現異味分泌物,可能與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感染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腹墜痛、發熱等癥狀。
4、心理疏導:
60%流產女性會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可通過正念冥想、音樂療法緩解壓力。建議參加互助小組傾訴感受,避免自責歸因。持續失眠或食欲減退超過兩周,需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5、定期復查:
流產后7天需超聲檢查確認宮腔殘留,血HCG水平應每周下降50%。連續兩次HCG不降可能與滋養細胞疾病有關,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流血、子宮增大等癥狀。3個月后可行宮腔鏡檢查評估內膜情況。
流產后飲食宜選擇高鐵食物如豬肝、菠菜,搭配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每日進行半小時散步改善盆腔血液循環,避免跑跳等劇烈運動。三個月內需避孕使子宮內膜修復,再次備孕前建議進行染色體檢查和甲狀腺功能篩查。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出現異常出血或腹痛加劇需急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