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淀粉樣變和神經性皮炎可通過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病理特征、伴隨癥狀及治療方式區分。皮膚淀粉樣變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異常有關,表現為苔蘚樣丘疹伴劇烈瘙癢;神經性皮炎常由精神壓力、局部刺激誘發,呈現干燥斑塊伴陣發性瘙癢。
皮膚淀粉樣變好發于脛前、上背部,皮損為密集的褐色丘疹,表面粗糙呈"鵝卵石樣"外觀,瘙癢劇烈且持續。神經性皮炎多見于頸后、肘窩等易摩擦部位,皮損為邊界清晰的苔蘚化斑塊,瘙癢呈陣發性加重,搔抓后出現抓痕血痂。
皮膚淀粉樣變與真皮內淀粉樣蛋白沉積相關,可能與漿細胞異常增殖有關。神經性皮炎屬于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發病涉及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神經末梢敏感性增高,情緒緊張或局部刺激可誘發瘙癢-搔抓惡性循環。
皮膚淀粉樣變組織學檢查可見真皮乳頭處嗜酸性無定形物質沉積,剛果紅染色呈磚紅色。神經性皮炎表現為角化過度、棘層肥厚,真皮淺層淋巴細胞浸潤,無淀粉樣蛋白沉積,可與前者明確鑒別。
皮膚淀粉樣變可能合并系統性淀粉樣變性,需排查心臟、腎臟受累表現如蛋白尿、心肌肥厚。神經性皮炎常伴焦慮、失眠等精神癥狀,部分患者合并特應性皮炎病史或家族史。
皮膚淀粉樣變需外用糖皮質激素如鹵米松、維A酸類藥物,頑固病例采用窄譜UVB光療。神經性皮炎以止癢修復為主,推薦使用他克莫司軟膏、多塞平乳膏,配合認知行為療法改善搔抓習慣。
日常護理需避免熱水燙洗和過度清潔,穿著純棉衣物減少摩擦。飲食宜補充維生素A胡蘿卜、動物肝臟、Omega-3脂肪酸深海魚、亞麻籽,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瑜伽、冥想等舒緩運動有助于緩解神經性皮炎癥狀,皮損持續進展需皮膚科專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