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鈣化可通過定期隨訪、藥物治療、子宮動脈栓塞術、肌瘤切除術、子宮切除術等方式干預。子宮肌瘤鈣化可能與激素水平異常、遺傳因素、局部缺血、炎癥反應、細胞凋亡失衡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經量增多、下腹墜脹、尿頻、便秘、不孕等癥狀。
無癥狀的小型鈣化肌瘤建議每6-12個月復查超聲,監測肌瘤大小及血流信號變化。鈣化程度加重或體積增長超過原體積20%時需考慮進一步干預。隨訪期間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可緩解癥狀。藥物治療適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或手術高風險患者,需持續用藥3-6個月評估效果。藥物無法消除鈣化灶但可抑制新病灶形成。
子宮動脈栓塞術通過阻斷血流使肌瘤縮小,適合多發肌瘤伴嚴重出血者。術后可能發生栓塞后綜合征,表現為發熱腹痛。該技術對完全鈣化肌瘤效果有限,需術前CT評估鈣化范圍。
腹腔鏡或宮腔鏡肌瘤切除術適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鈣化灶質地堅硬可能增加縫合難度,術中需超聲定位。術后復發率約15%-30%,復發風險與殘留微小病灶有關。
經腹/陰式/腹腔鏡子宮切除術適用于無生育需求、癥狀嚴重或疑似惡變者。完全鈣化的肌瘤與周圍組織粘連較輕,手術難度相對降低。絕經后女性若肌瘤穩定可優先觀察。
日常飲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及亞麻籽攝入,限制紅肉及高脂乳制品。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避免久坐。術后患者應遵醫囑進行盆底肌訓練,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及劇烈運動。鈣化肌瘤惡變率低于0.5%,但絕經后新發鈣化灶需警惕肉瘤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