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濕氣可通過藿香正氣水、參苓白術散、二妙丸等藥物調理,通常由飲食不當、環境潮濕、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寒濕困脾等因素引起。
飲食不當是濕氣內生的常見原因,過量食用生冷油膩食物會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建議減少冰淇淋、肥肉、油炸食品攝入,增加薏米、赤小豆、山藥等健脾利濕食材。冬瓜荷葉茶、玉米須煮水可作為日常飲品輔助祛濕。
長期處于潮濕環境會導致外濕侵襲,表現為頭身困重、關節酸痛。保持居所通風干燥,使用除濕機控制濕度在50%左右。陰雨天氣可佩戴艾草香囊,睡前用生姜、艾葉煮水泡腳促進排濕。
脾胃虛弱者水液代謝失常,易形成內濕。規律三餐避免暴飲暴食,飯后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消化。茯苓、白術、陳皮等藥食同源材料可配伍煲湯,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鍛煉。
濕熱內蘊多伴有口苦口臭、皮膚油膩癥狀,可能與過食辛辣、肝膽郁熱有關。中成藥可選龍膽瀉肝丸、茵陳五苓散,食療可用蒲公英、金銀花、白茅根代茶飲。避免熬夜加重體內郁熱。
寒濕困脾常見腹瀉便溏、畏寒肢冷,多因貪涼飲冷導致。附子理中丸、平胃散等溫陽化濕,日常可用干姜、肉桂、草果煮粥。艾灸中脘、足三里穴位有助于驅散寒濕。
祛濕需藥物與生活方式結合,濕熱體質者宜選擇綠豆、苦瓜等清熱食材,寒濕體質適合羊肉、韭菜等溫補食物。每周進行3次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促進排汗除濕,睡眠時穿戴棉質吸汗衣物。癥狀持續或出現水腫、關節變形等表現時需就醫排查風濕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