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氧化鈉灼傷皮膚可通過冷水沖洗、中和處理、藥物涂抹、創面保護、就醫治療等方式處理。皮膚接觸氫氧化鈉通常由化學腐蝕、防護缺失、操作失誤、濃度過高、接觸時間過長等因素引起。
立即用流動冷水持續沖洗患處15-20分鐘,水流壓力不宜過大。冷水沖洗能稀釋化學物質濃度,降低皮膚溫度,減少組織損傷深度。沖洗時避免用力摩擦皮膚,防止灼傷面積擴大。
沖洗后可用弱酸性溶液如5%醋酸或3%硼酸溶液中和殘留堿液。禁止使用強酸中和,避免造成二次化學傷害。中和處理后需再次用清水沖洗10分鐘,確保完全清除化學物質。
清潔后可涂抹磺胺嘧啶銀乳膏、莫匹羅星軟膏或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藥物需均勻覆蓋創面,形成保護膜。每日換藥2-3次,預防創面感染,促進上皮細胞再生。
使用無菌凡士林紗布或水膠體敷料覆蓋創面。保持創面濕潤環境,避免敷料粘連。深度灼傷需暴露療法,定期清除壞死組織。保護期間觀察創面滲液情況,及時更換敷料。
灼傷面積超過1%體表面積或深度達Ⅱ度以上需急診處理。醫生可能進行清創術、植皮手術等治療。伴有眼接觸或吸入性損傷時,需立即轉診至專科醫院。
治療期間需保持高蛋白飲食如雞蛋、魚肉,補充維生素C促進創面愈合。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醬油等深色調味品攝入。恢復期進行適度關節活動,防止疤痕攣縮。定期隨訪觀察創面愈合情況,必要時進行康復治療改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