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件炎可能由細菌感染、鄰近器官炎癥蔓延、經期衛生不良、宮腔操作感染、性傳播病原體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物理療法、中藥調理、手術引流、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常見病原體包括淋病奈瑟菌、衣原體、厭氧菌等,多通過陰道上行感染輸卵管和卵巢。典型癥狀為下腹劇痛伴發熱,陰道分泌物呈膿性。治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聯合用藥。
闌尾炎、結腸憩室炎等盆腔鄰近器官炎癥可直接擴散至附件區。患者常出現轉移性右下腹痛伴肛門墜脹感,血常規顯示中性粒細胞升高。除原發病治療外,需加用廣譜抗生素控制附件感染。
經期使用不潔衛生用品、性交后未及時清潔等行為易導致病原體逆行感染。臨床表現為月經后突發下腹墜痛,可伴有異常陰道出血。日常需注意勤換衛生巾,避免經期盆浴和性生活。
人工流產、宮腔鏡檢查等操作可能破壞生殖道屏障,引發附件化膿性炎癥。術后3-7天出現持續下腹痛伴寒戰需警惕,超聲可見輸卵管增粗積液。預防性使用阿奇霉素可降低感染風險。
不潔性行為可能傳播淋球菌或衣原體,造成雙側附件化膿性病變。特征為性交后腹痛加重,宮頸舉痛明顯。伴侶需同步治療,急性期禁性生活,復查病原體轉陰前需避孕。
急性發作期需臥床休息,采用半流質飲食如米粥、藕粉減輕腸道負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復期可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血液循環,每日溫水坐浴2次促進炎癥吸收。治療期間監測體溫變化,若持續高熱超過72小時或出現腹膜刺激征,需考慮膿腫破裂可能,應立即就醫行腹腔鏡探查或膿腫引流術。定期婦科檢查及白帶常規復查有助于評估療效,預防轉為慢性附件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