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損傷可通過休息制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關節腔注射、手術修復等方式干預。該損傷通常由運動創傷、退行性改變、關節力線異常、先天性發育不良、長期負重等因素引起。
1、急性期制動:急性損傷需立即停止跑步等負重活動,膝關節支具固定2-4周,配合冰敷控制腫脹。過早恢復運動可能加重半月板撕裂程度,導致關節積液增加。
2、物理康復:癥狀緩解后采用直腿抬高、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低強度訓練,逐步增加踝泵運動、腘繩肌牽拉。水療和超聲波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但需避免深蹲等膝關節旋轉動作。
3、藥物干預: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可緩解疼痛,氨基葡萄糖營養軟骨。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地奧司明改善微循環,但需警惕胃腸道不良反應。
4、注射治療: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潤滑關節,富血小板血漿促進組織修復。該方法適用于Ⅱ度以下損傷,需嚴格無菌操作,每年不超過3-5次療程。
5、手術指征:Ⅲ度撕裂需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或部分切除術,盤狀半月板需行成形術。術后需6-8周漸進性康復訓練,使用持續被動活動儀防止關節僵硬。
恢復期應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替代跑步,每日補充1500mg鈣質和10μg維生素D3。穿戴減震跑鞋并避免崎嶇路面,BMI超過24者需控制體重至正常范圍。若出現關節交鎖或突發腫脹需立即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