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早期癥狀可能由急性HIV感染、免疫系統受損、機會性感染、神經系統異常、皮膚黏膜病變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免疫調節、對癥治療、營養支持、心理干預等方式緩解。
HIV感染后2-4周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癥狀,包括發熱、咽痛、淋巴結腫大、肌肉酸痛等。這些癥狀通常持續1-2周自行緩解,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此階段病毒載量高,傳染性強,需及時進行HIV抗體檢測。
隨著CD4+T淋巴細胞數量下降,患者可能出現持續低熱、夜間盜汗、體重下降超過10%等消耗性癥狀。口腔白斑、反復口腔潰瘍、帶狀皰疹等皮膚黏膜表現常見,可能伴隨持續腹瀉超過1個月。
當CD4+細胞低于200/μL時,易發生肺孢子菌肺炎,表現為干咳、呼吸困難、發熱。結核病復發風險增加,可能出現咳嗽咳痰、咯血。隱球菌腦膜炎可引起頭痛、發熱、頸項強直。
HIV可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早期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輕度認知障礙。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手腳麻木、刺痛感,部分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精神癥狀。
脂溢性皮炎、銀屑病樣皮損、頑固性瘙癢較常見。卡波西肉瘤表現為皮膚紫色斑塊或結節,好發于軀干、面部和口腔。甲真菌感染可導致指甲增厚、變色、碎裂。
艾滋病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高危行為后出現不明原因發熱、腹瀉、體重下降應及時檢測。日常需保證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蛋奶,適量補充維生素A/C/E。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劇烈運動。嚴格遵醫囑進行抗病毒治療,定期監測CD4+細胞和病毒載量。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食,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心理支持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可通過專業心理咨詢緩解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