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可通過陰道超聲檢查、子宮內膜活檢、宮腔鏡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影像學檢查等方式確診。該病可能與長期雌激素暴露、肥胖、糖尿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下腹疼痛等癥狀。
1、陰道超聲:經陰道超聲能清晰顯示子宮內膜厚度及結構異常,正常絕經后女性內膜厚度≤4mm。若發現內膜增厚或占位性病變,需結合其他檢查進一步評估。該檢查無創且操作簡便,是篩查首選手段。
2、子宮內膜活檢:采用子宮內膜取樣器或診斷性刮宮獲取組織標本,病理檢查可明確細胞形態學改變。診斷性刮宮準確率達90%以上,能鑒別子宮內膜增生或癌變,檢查后可能出現短暫陰道出血。
3、宮腔鏡檢查:通過纖維光學鏡直觀觀察宮腔病變,可定位取材提高診斷準確性。檢查能發現早期微小病灶,同時進行定點活檢,適用于超聲異常但活檢陰性者。需在無菌條件下操作,避免感染風險。
4、腫瘤標志物檢測:CA125和HE4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疾病進展,但特異性較低。兩項標志物聯合檢測有助于評估腫瘤負荷,術后監測復發風險。需注意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也可導致指標升高。
5、影像學檢查:MRI能清晰顯示肌層浸潤深度和宮頸受累情況,CT有助于評估淋巴結轉移。PET-CT對遠處轉移檢出敏感度高,分期準確率達85%以上,為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依據。
確診后需保持均衡飲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全谷物攝入,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控制BMI在18.5-23.9范圍。定期隨訪監測CA125水平,術后患者每3個月復查陰道超聲,五年內密切觀察復發跡象。出現異常陰道排液或盆腔疼痛應及時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