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腫物可能由痔瘡、肛裂、直腸息肉、直腸脫垂、結直腸癌等原因引起。
痔瘡是直腸下端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可增加腹壓導致靜脈回流受阻。表現為排便時出血、肛門瘙癢或疼痛。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溫水坐浴可緩解癥狀,嚴重時需行痔切除術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
肛裂因糞便干硬撕裂肛管皮膚所致,典型癥狀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和便后滴血。保持肛門清潔、使用硝酸甘油軟膏促進愈合,慢性肛裂需行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
直腸息肉多為腺瘤性增生,與遺傳和高脂飲食相關。多數無癥狀,較大息肉可引起便血或腸梗阻。結腸鏡下電凝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需行全結腸切除術。
直腸脫垂因盆底肌松弛導致直腸壁全層或部分脫出肛門外,常見于老年女性。表現為排便時腫物脫出伴黏液滲出。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重度脫垂需行經腹直腸固定術。
結直腸癌與腺瘤惡變、炎癥性腸病等因素相關,早期癥狀隱匿,進展期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確診需結腸鏡活檢,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聯合奧沙利鉑、卡培他濱等化療方案。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火龍果等食物;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每小時進行提肛運動;出現持續便血、體重下降等癥狀時需及時結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進行糞便隱血檢測,50歲以上定期接受腸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