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性磷酸酶偏低可能由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減退、貧血、慢性腎病、先天性磷酸酶缺乏癥等原因引起,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評估。
長期蛋白質或鋅攝入不足會影響堿性磷酸酶合成。素食者、過度節食人群可能出現該指標下降,建議增加瘦肉、魚類、乳制品等優質蛋白攝入,必要時補充鋅制劑。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代謝率降低,可能導致堿性磷酸酶水平下降。該病常伴隨怕冷、體重增加、反應遲鈍等癥狀,需檢測游離T3、T4及TSH確診,確診后需口服左甲狀腺素鈉治療。
重度缺鐵性貧血或惡性貧血時,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導致堿性磷酸酶降低。患者多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需通過血清鐵、鐵蛋白、維生素B12等檢測明確貧血類型,針對性補充鐵劑或維生素B12。
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因鈣磷代謝紊亂,可能出現堿性磷酸酶偏低。此類患者常伴水腫、尿量改變,需控制血壓血糖,采用低蛋白飲食,嚴重者需進行血液透析或腎移植。
極少數先天性低磷酸酶血癥患者存在ALPL基因突變,導致堿性磷酸酶活性喪失。這類患兒易出現骨骼畸形、乳牙早失,需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目前主要采用酶替代療法和骨化三醇治療。
日常需保證每日攝入雞蛋、牛肉、菠菜等富含鋅鐵食物,適當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若持續偏低需復查肝功能、甲狀腺功能、血常規、血磷血鈣等指標,排除威爾遜病等代謝性疾病。孕婦出現該指標下降時應重點排查妊娠期甲狀腺疾病,兒童患者需關注骨骼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