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出血可能由內分泌失調、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礙、子宮內膜癌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激素治療、手術切除、抗凝治療、放化療等方式干預。
1、內分泌失調:排卵障礙或黃體功能不足導致激素水平波動,常見于青春期或圍絕經期。調整作息規律、減少壓力有助于改善癥狀,必要時采用黃體酮、地屈孕酮等藥物調節周期。
2、子宮肌瘤:雌激素水平過高刺激肌層組織增生,可能與遺傳因素相關,常伴隨經量增多、貧血等癥狀。體積較小者可觀察隨訪,增大時需行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動脈栓塞術。
3、子宮內膜息肉:炎癥或雌激素刺激引發內膜局部過度生長,表現為經間期出血或經期延長。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定期復查防止復發。
4、凝血異常:血小板減少癥或血友病等疾病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可能伴有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維生素K補充、輸注凝血因子可改善出血,需血液科專科治療原發病。
5、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常見于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典型癥狀為絕經后出血或異常排液。診斷需依賴診刮病理,根據分期選擇子宮全切術配合放療化療。
日常建議增加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預防貧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出血持續超過7天或單次出血量浸透衛生巾每小時需急診處理,長期不規則出血者應完善婦科超聲及激素六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