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角皮瘤是一種良性皮膚血管病變,表現為紅色至紫黑色的丘疹或斑塊,表面可呈疣狀或角化過度。
血管角皮瘤常見于四肢遠端,直徑多小于5毫米,早期為鮮紅色扁平丘疹,隨病程進展顏色加深至紫黑色,表面逐漸角化增厚呈疣狀。Fordyce型好發于陰囊或外陰,Mibelli型多發于手足指趾背側,孤立性皮損常見于下肢。
皮損邊界清晰,觸診質地偏硬,加壓不完全褪色。角化明顯者表面可見細碎鱗屑,摩擦后易出血。部分病例伴隨毛細血管擴張,周邊可見放射狀紅暈,冬季干燥時角化程度加重。
皮損初期為針尖大紅色斑點,數月內緩慢增大并隆起,顏色從櫻桃紅漸變為深紫色。中年后皮損趨于穩定,但角化持續進展,極少自然消退。外傷或反復刺激可能導致皮損增大加速。
多數患者無自覺癥狀,偶有輕度瘙癢或刺痛感。繼發感染時出現紅腫疼痛,角化過度型可能影響關節活動。泛發型血管角皮瘤可能與Fabry病等代謝性疾病相關,需排查神經系統或腎臟病變。
需與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黑色素瘤鑒別。血管角皮瘤按壓時可見短暫褪色,皮膚鏡顯示乳紅色背景與藍白色無結構區。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真皮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伴表皮角化過度。
日常應避免搔抓或摩擦皮損,沐浴后使用尿素軟膏緩解角化。泛發型患者建議每年檢測尿蛋白和腎功能,皮損影響功能時可選擇二氧化碳激光或電灼治療。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A、E,適度運動改善末梢循環,發現皮損突然增大或破潰需及時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