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受涼、接觸傳染源、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病毒感染:
約70%-80%的感冒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病原體感染上呼吸道黏膜導致。病毒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后,在鼻腔和咽喉部復制引發炎癥反應,表現為打噴嚏、鼻塞等癥狀。日常需勤洗手、避免觸摸面部。
2、免疫力下降:
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或營養不良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當免疫球蛋白A分泌不足時,呼吸道黏膜屏障作用減弱,病毒更易侵入。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有助于增強防御能力。
3、受涼刺激:
寒冷環境導致鼻黏膜血管收縮,局部血流量減少使纖毛運動減弱,病毒清除效率降低。冬季注意頸部保暖,室內保持20-24℃適宜溫度,外出可佩戴口罩減少冷空氣直接刺激。
4、接觸傳染源:
與患者共用餐具或處于密閉空間時,空氣中病毒載量升高。流感病毒在門把手等物體表面可存活48小時。家庭成員感冒時應分室居住,定期用含氯消毒劑擦拭高頻接觸物品。
5、慢性疾病:
過敏性鼻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呼吸道黏膜長期處于炎癥狀態,可能表現為反復感冒癥狀。這類人群需控制基礎疾病,規范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并定期進行肺功能監測。
預防感冒需綜合調節生活方式,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飲食中增加蘑菇、深綠色蔬菜等富含β-葡聚糖的食物,慢性病患者可咨詢醫生接種流感疫苗。出現持續高熱或呼吸困難應及時呼吸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