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膿腫可通過切開引流、抗生素治療、局部消毒、熱敷緩解、保持清潔等方式處理。皮膚膿腫通常由細菌感染、毛囊堵塞、免疫力低下、外傷感染、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切開引流:
對于體積較大或已形成明顯膿腔的膿腫,需由醫生在無菌條件下切開排膿。手術過程會局部麻醉后做十字形切口,徹底清除膿液和壞死組織,術后放置引流條。該方法能快速減輕局部壓力,避免感染擴散。
2、抗生素治療:
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感染需配合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氨芐、克林霉素、莫匹羅星軟膏等。全身性感染需口服或靜脈給藥,局部輕度感染可外用抗菌藥膏。用藥前建議進行膿液培養和藥敏試驗。
3、局部消毒:
未破潰的膿腫每日用碘伏或氯己定消毒2-3次,已破潰者需先用生理鹽水沖洗膿腔。消毒范圍應超過病灶邊緣2厘米,操作時從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避免細菌擴散。保持創面干燥可加速愈合。
4、熱敷緩解:
早期未化膿階段可用40℃左右溫熱毛巾外敷,每次15分鐘每日3-4次。熱敷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炎癥局限化。注意溫度不宜過高,皮膚破損后需停止熱敷。
5、保持清潔:
避免抓撓或擠壓膿腫,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應加強營養。痊愈前禁止游泳、泡澡等可能污染創面的活動。
日常需增加維生素A、C、鋅的攝入促進皮膚修復,如胡蘿卜、獼猴桃、牡蠣等食物。膿腫消退后遺留硬結可輕柔按摩促進吸收,反復發作或伴隨發熱需排查慢性病。恢復期保持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增強抵抗力,但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出汗刺激傷口。創面完全愈合前需每周復查,觀察有無復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