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排出水樣便通常由腸道感染、食物不耐受、藥物副作用、腸易激綜合征或慢性腸道疾病引起。
1、腸道感染:
病毒性胃腸炎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和細菌性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是常見原因。病原體刺激腸黏膜導致分泌亢進,表現為突發水樣瀉,可能伴隨發熱、腹痛。輕癥可通過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嚴重感染需抗生素治療。
2、食物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人群攝入奶制品后,未消化的乳糖在腸道發酵產氣并增加滲透壓,引發水樣腹瀉。果糖或山梨醇過量攝入同樣可能誘發滲透性腹瀉。回避過敏原是關鍵措施,必要時可補充乳糖酶。
3、藥物副作用:
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可能引發偽膜性腸炎,表現為大量水樣便。二甲雙胍、奧利司他等藥物也會影響腸道吸收功能。需及時告知醫生調整用藥方案,配合益生菌調節微生態。
4、腸易激綜合征:
內臟高敏感性患者受應激或飲食刺激后,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瀉型IBS,糞便常呈稀水狀伴急迫感。低FODMAP飲食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可改善癥狀,必要時使用解痙藥。
5、慢性腸道疾病: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可能出現血性水樣便,與自身免疫攻擊腸黏膜有關。需通過腸鏡確診,生物制劑聯合免疫調節劑是主要治療手段。
腹瀉期間建議選擇BRAT飲食香蕉、米飯、蘋果泥、吐司,避免高脂高纖維食物。每日補充1000-1500毫升含電解質的液體,可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溶液。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持續24小時以上的腹瀉、血便、高熱或意識模糊等警示癥狀,老年人與嬰幼兒出現脫水征象尿量減少、眼窩凹陷需立即就醫。恢復期逐步添加易消化蛋白質如蒸蛋、嫩豆腐,配合適量低乳糖酸奶幫助重建腸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