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型腳氣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趾間浸漬發白、表皮脫落糜爛、瘙癢灼痛、滲出液增多、繼發感染等。
常見于第三至第五趾間,皮膚因長期潮濕呈現乳白色腫脹,角質層軟化后形成皺褶狀脫皮。該階段可能伴隨酸臭味,需保持局部干燥,每日用硼酸溶液濕敷。
浸漬部位表皮脫落形成鮮紅色糜爛面,邊緣附著殘余皮屑。觸碰時有刺痛感,活動時摩擦加劇疼痛。可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聯合氧化鋅軟膏保護創面。
真菌代謝產物刺激神經末梢引發持續性瘙癢,夜間溫度升高時癥狀加重。抓撓會導致糜爛面擴大,建議口服氯雷他定緩解癥狀。
糜爛處滲出淡黃色透明液體,與壞死角質混合后形成黏稠分泌物。滲出可能與繼發細菌感染有關,需用碘伏消毒后外敷雷夫諾爾溶液。
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侵入破損皮膚,表現為紅腫熱痛、膿性分泌物、淋巴管炎等癥狀。出現蜂窩織炎需口服頭孢克洛,嚴重者靜脈注射青霉素。
日常需穿透氣棉襪及網面鞋,避免共用拖鞋浴巾。飲食補充維生素B族及鋅元素,推薦食用全麥面包、牡蠣、南瓜籽。急性期減少行走,睡前可用綠茶煎湯泡腳。癥狀持續一周無改善或出現發熱需皮膚科就診,真菌鏡檢可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