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痔瘡可通過馬應(yīng)龍麝香痔瘡膏、太寧栓、地奧司明片等藥物治療,通常由久坐久站、低纖維飲食、妊娠腹壓增高、靜脈曲張、肛墊下移等因素引起。
1、外用藥物:
馬應(yīng)龍麝香痔瘡膏含人工麝香和冰片,能消腫止痛;太寧栓含角菜酸酯形成保護膜,減少摩擦出血。兩者直接作用于患處,適合輕度出血或腫脹。
2、口服藥物:
地奧司明片改善靜脈張力,減輕痔核充血;草木犀流浸液片抗炎消腫;化痔片含槐花等中藥成分緩解便血。需連續(xù)服用1-2周。
3、生活調(diào)整:
每日攝入25克膳食纖維,推薦燕麥、火龍果、芹菜。避免如廁超過5分鐘,練習(xí)提肛運動增強括約肌功能。
4、物理干預(yù):
溫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huán)。孕婦可采用左側(cè)臥位減輕盆腔壓力。
5、病理因素:
靜脈曲張可能與門靜脈高壓、遺傳因素有關(guān),通常表現(xiàn)為排便后滴血、肛門墜脹。肛墊下移常伴隨黏膜糜爛、痔核脫出。
建議增加菠菜、奇亞籽等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輔助止血,避免騎行等壓迫肛周的運動。若用藥一周未緩解或出現(xiàn)噴射狀出血,需進行肛門鏡排查是否需硬化劑注射或痔動脈結(jié)扎術(shù)。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量軟化糞便,排便后使用嬰兒濕巾清潔減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