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可通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測、影像學檢查、病原體培養、腹腔鏡檢查等方式確診。該疾病可能與細菌感染、鄰近器官炎癥擴散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腹疼痛、異常陰道分泌物等癥狀。
1、婦科檢查:醫生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子宮及附件壓痛、宮頸舉痛等體征。檢查可能發現子宮活動受限、附件區增厚或包塊,結合患者病史可初步判斷炎癥存在。需注意急性期檢查可能加重疼痛,操作需輕柔。
2、實驗室檢測: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升高,陰道分泌物鏡檢發現大量白細胞。特異性檢查如沙眼衣原體核酸檢測、淋球菌培養等可明確病原體。尿妊娠試驗需用于排除異位妊娠。
3、超聲檢查:經陰道超聲能清晰顯示輸卵管增粗、盆腔積液等改變。多普勒超聲可觀察附件區血流信號增強,提示炎癥充血。對于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者,超聲能準確評估膿腔大小及位置。
4、病原體培養:宮頸管分泌物培養可分離出大腸埃希菌、鏈球菌等致病菌。藥敏試驗能指導抗生素選擇,但需注意取樣前避免陰道沖洗或用藥。厭氧菌培養需特殊培養基,陽性率約30%-50%。
5、腹腔鏡檢查:直視下觀察盆腔器官充血水腫、膿性滲出物等病變,可同時進行粘連松解或膿腫引流。該檢查是診斷金標準,適用于疑難病例或需鑒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情況。
日常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深綠色蔬菜增強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盆腔血液循環,經期避免游泳及劇烈運動。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定期復查至癥狀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