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疼痛可能由軟骨磨損、韌帶損傷、骨關節炎、滑膜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熱敷理療、藥物鎮痛、關節腔注射、康復訓練、手術置換等方式緩解。
1、軟骨磨損:長期負重運動或年齡增長導致關節軟骨變薄,關節面摩擦增加引發疼痛。日常減少爬樓梯、深蹲等動作,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減輕負荷。補充硫酸氨基葡萄糖可能促進軟骨修復。
2、韌帶損傷:運動扭傷或外力撞擊造成交叉韌帶/半月板損傷,表現為關節腫脹和活動受限。急性期采用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慢性期通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增強關節穩定性。
3、骨關節炎:關節退行性變伴隨骨贅形成,晨僵癥狀明顯且活動后加重。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塞來昔布等藥物緩解炎癥,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可改善潤滑功能。體重超標者需減重5%-10%以降低關節壓力。
4、滑膜炎:風濕免疫疾病或感染導致滑膜增生,關節腔積液引發脹痛。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可控制炎癥,嚴重者需行關節鏡下滑膜切除術。日常避免膝關節受涼,穿戴護膝保持溫度。
5、痛風性關節炎:嘌呤代謝異常致尿酸結晶沉積,常見第一跖趾關節突發紅腫熱痛。限制動物內臟、海鮮等高嘌呤飲食,急性期使用秋水仙堿、非布司他等藥物。每日飲水2000ml以上促進尿酸排泄。
膝關節疼痛患者需保持適度運動如水中行走、坐位直腿抬高,飲食注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疼痛持續超過兩周、夜間痛醒或伴關節變形時,應及時至骨科進行X線或MRI檢查。體重管理結合針對性康復訓練能有效延緩關節退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