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疾病可通過華法林、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抗心律失常藥物等方式治療。心臟瓣膜疾病通常由風濕熱、退行性變、感染性心內膜炎、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心臟病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療:華法林等抗凝藥物適用于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或房顫患者,預防血栓形成。定期監測INR值調整劑量,避免出血風險。合并牙齦出血或皮下瘀斑需及時就醫。
2、減輕負荷:呋塞米等利尿劑可緩解瓣膜病導致的心衰水腫,螺內酯能改善心肌重構。限制每日鈉鹽攝入低于3克,記錄24小時尿量變化。下肢水腫加重需調整用藥方案。
3、控制心率:美托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適用于二尖瓣狹窄伴快心室率患者,降低心肌氧耗。初始用藥需監測血壓心率,靜息心率建議控制在55-70次/分。嚴重心動過緩需減量。
4、改善預后:培哚普利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延緩瓣膜病心功能惡化,需監測血鉀肌酐。咳嗽副作用明顯者可更換為纈沙坦等ARB類藥物。血鉀超過5.5mmol/L需停藥。
5、糾正心律:胺碘酮適用于合并房顫的瓣膜病患者,維持竇性心律。用藥期間每3個月檢查甲狀腺功能和胸片。出現光過敏或肺纖維化需立即停藥。
心臟瓣膜病患者日常需限制有氧運動強度,推薦每周3次30分鐘快走或游泳。飲食采用地中海模式,每日攝入深海魚200克、堅果20克。術后患者每日自測體溫,出現38℃以上發熱需排查感染。睡眠時墊高床頭15度可減輕夜間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