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早期可能由雌激素水平異常、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下腹疼痛、陰道排液、貧血、消瘦等癥狀。
1、異常出血:
絕經后陰道出血或月經周期紊亂是典型癥狀,出血量可能少于正常月經,但持續時間較長。未絕經者可能出現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非經期出血,需與功能性子宮出血鑒別。
2、下腹疼痛:
早期多為隱痛或墜脹感,疼痛部位集中在恥骨上方。腫瘤增大可能壓迫膀胱或直腸,引發尿頻、排便疼痛等伴隨癥狀。疼痛程度與腫瘤浸潤深度相關。
3、陰道排液:
約25%患者出現血性或漿液性分泌物,初期量少無味。合并感染時分泌物呈膿性伴惡臭。排液癥狀易被誤診為陰道炎,需通過細胞學檢查鑒別。
4、貧血表現:
長期慢性失血導致面色蒼白、乏力等貧血癥狀,血紅蛋白多低于90g/L。部分患者出現心悸、頭暈等缺氧表現,輸血治療可暫時改善癥狀。
5、體重下降:
腫瘤消耗導致半年內體重減輕超過5%,常伴食欲減退。晚期患者可能出現惡病質,與腫瘤壞死因子大量釋放有關。
建議控制高脂肪飲食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定期婦科檢查聯合超聲監測內膜厚度,高危人群可考慮孕激素預防性治療。出現異常癥狀應及時進行診斷性刮宮或宮腔鏡檢查,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