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老年人頸椎病的病因主要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外感風寒濕邪、慢性勞損、痰瘀互結等因素有關。
1、肝腎虧虛:隨著年齡增長,肝腎精氣逐漸衰退,導致筋骨失養。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腎不足會使頸椎間盤退變加速,椎體邊緣易形成骨刺。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等滋補肝腎的食材,配合八段錦中的"搖頭擺尾"動作進行調理。
2、氣血不足:長期氣血虧虛無法濡養頸部經絡,肌肉韌帶失去彈性。氣血運行不暢會使頸部出現僵硬疼痛,轉側不利。建議練習太極拳促進氣血運行,飲食可加入黃芪、當歸等補氣養血藥材,避免長時間低頭活動。
3、風寒濕侵:頸部長期受風寒濕邪侵襲,導致局部氣血凝滯。氣候驟變時癥狀加重,表現為畏寒喜暖、遇熱則舒。可采用艾灸大椎穴、風池穴驅散寒邪,睡眠時注意頸部保暖,避免空調直吹。
4、慢性勞損:長期保持不良姿勢導致頸部肌肉持續緊張。伏案工作、低頭玩手機等行為會使頸部肌群勞損,加速椎間盤退化。每隔1小時應做頸部伸展運動,枕頭高度以8-15厘米為宜,避免側臥時頸椎過度側屈。
5、痰瘀互結:氣血運行受阻形成痰瘀,阻滯頸部經絡。這類患者多見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質紫暗有瘀斑。可進行頸部拔罐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飲食宜清淡少油膩,適當食用山楂、陳皮等化痰活血之品。
預防頸椎病需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飲食宜多攝入富含鈣質的牛奶、小魚蝦,配合黑豆、核桃等補腎食材。運動方面推薦每天做頸椎米字操,動作需緩慢到位。睡眠時選擇符合頸椎生理曲度的枕頭,避免高枕或不用枕頭。若出現上肢麻木、頭暈目眩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針灸或中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