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焦慮癥可通過帕羅西汀、舍曲林、丁螺環酮等藥物緩解,通常由遺傳因素、長期壓力、腦內神經遞質失衡、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通過增加腦內5-羥色胺濃度改善情緒。適用于廣泛性焦慮障礙,起效時間約2-4周。常見副作用包括口干、嗜睡,需避免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聯用。
SSRI類抗抑郁藥,具有抗焦慮作用。對伴隨強迫癥狀的焦慮效果顯著,需持續用藥4-6周評估療效。服藥期間可能出現胃腸道反應,建議餐后服用。
非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作用于5-HT1A受體。適合長期使用且依賴性低,但起效較慢。與酒精同服會增強中樞抑制作用,需嚴格遵醫囑調整劑量。
可能與γ-氨基丁酸分泌不足、去甲腎上腺素過度活躍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心悸、出汗、坐立不安等癥狀。需結合認知行為療法調節神經可塑性。
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亢進、冠心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震顫、胸悶、睡眠障礙等癥狀。需排查原發病,聯合β受體阻滯劑改善軀體癥狀。
日常可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魚、核桃等食物,配合每日30分鐘快走或瑜伽練習。保持固定作息時間,睡前避免咖啡因攝入,建立正念呼吸訓練習慣。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影響社會功能時需心理科就診,藥物調整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禁止自行增減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