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活動性胃炎指胃黏膜存在炎癥但無急性活動性病變的慢性胃炎狀態,通常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藥物刺激、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或年齡增長引起,可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調整飲食結構、避免刺激性藥物、控制膽汁反流及定期胃鏡監測等方式管理。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其分泌的毒素導致胃黏膜持續慢性炎癥。根除治療需采用含鉍劑四聯療法,常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奧美拉唑。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隱痛、餐后飽脹感。
2、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或布洛芬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建議必要時聯用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避免空腹服藥。伴隨癥狀包括反酸、食欲減退。
3、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胃腔,膽鹽溶解胃黏膜脂質層造成損傷。需抬高床頭15-20厘米,減少高脂飲食攝入。典型表現為口苦、胸骨后燒灼感。
4、自身免疫:
機體產生抗壁細胞抗體攻擊胃底腺體,導致胃酸分泌減少。需監測維生素B12水平,必要時注射補充。常見于惡性貧血患者,伴舌炎和對稱性肢體麻木。
5、退行性改變:
胃黏膜隨年齡增長逐漸萎縮,腺體數量減少。建議選擇易消化的蒸煮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如魚肉、蛋羹。老年患者多見消化不良癥狀。
日常需保持低鹽低脂飲食,優先選擇清蒸鱸魚、山藥粥等溫和食材,避免腌制食品和酒精攝入。每周進行3-5次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定期復查胃鏡監測黏膜變化,睡眠時保持左側臥位減少反流風險。出現持續上腹痛或體重下降需及時消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