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癬可通過觀察皮損形態、真菌檢測、伍德燈檢查、癥狀對比、病史追溯等方式判斷。手癬通常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可能與共用物品、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關,常表現為脫屑、水皰、瘙癢等癥狀。
典型手癬多發生于單側手掌,初期為邊緣清晰的紅色斑片,伴隨環形脫屑或丘疹水皰。皮損逐漸擴散時可形成多環狀鱗屑斑塊,與濕疹的對稱性分布、神經性皮炎的苔蘚樣變有明顯區別。
刮取皮屑進行氫氧化鉀鏡檢可見分支菌絲或孢子,培養可鑒定菌種如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該方法準確率超80%,需在未用藥前取樣,陰性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特定菌種在伍德燈下呈現藍綠色熒光,如小孢子菌感染。此方法快速無創但存在假陰性,需配合其他檢測手段,適用于篩查或輔助診斷。
手癬瘙癢感在出汗后加重,冬季減輕,與接觸性皮炎突發性瘙癢不同。合并甲癬時可見甲板增厚、渾濁,而銀屑病甲損多伴頂針樣凹陷。
詢問是否有足癬病史、寵物接觸史或游泳池使用史。糖尿病患者、長期戴手套者等高風險人群更易發生皮膚癬菌重復感染。
日常需保持手部干燥通風,避免共用毛巾或修甲工具。飲食可增加富含鋅的海產品、堅果,補充維生素A促進皮膚修復。運動后及時清潔雙手,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糖。若家庭多人出現類似癥狀或皮損持續擴散,建議皮膚科就診進行系統抗真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聯苯芐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