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鏡檢查主要用于診斷和治療特定胎兒異常,適應證主要包括胎兒結構異常評估、遺傳性疾病診斷、胎兒治療操作、雙胎輸血綜合征評估以及胎盤功能檢查。
1、結構異常評估:
胎兒鏡可直接觀察胎兒體表結構,適用于診斷唇腭裂、肢體畸形、脊柱裂等形態學異常。對于超聲檢查難以明確的微小結構缺陷,如指趾畸形或皮膚病變,胎兒鏡能提供更直觀的診斷依據。檢查通常在孕18-24周進行,需嚴格評估操作風險。
2、遺傳病診斷:
針對某些遺傳性皮膚病如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或代謝性疾病,胎兒鏡下可獲取皮膚、肌肉活檢樣本進行基因檢測。相比羊水穿刺,該方法能直接獲取病變組織,提高確診率,適用于有明確家族遺傳史且常規產前篩查異常的情況。
3、胎兒治療操作:
胎兒鏡可實施激光凝固術治療雙胎輸血綜合征,通過精準凝固胎盤血管吻合支改善胎兒預后。還可進行胎兒下尿路梗阻的膀胱-羊膜腔分流術、先天性膈疝的氣管封堵術等治療性操作,顯著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4、雙胎評估:
對于單絨毛膜雙胎妊娠并發癥,胎兒鏡能準確評估胎盤血管分布、羊膜分隔情況,鑒別雙胎輸血綜合征與選擇性胎兒生長受限。通過鏡下觀察胎兒間血紅蛋白差異、羊水量對比等特征,為臨床決策提供關鍵依據。
5、胎盤功能檢查:
通過胎兒鏡可直視觀察胎盤絨毛膜血管分布、鈣化程度及臍帶插入位置,評估胎盤功能狀態。對于疑似胎盤功能不全導致的胎兒生長受限病例,可輔助判斷病因并指導干預時機,同時獲取胎盤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
實施胎兒鏡檢查前需全面評估母嬰指征,由經驗豐富的多學科團隊操作。孕婦術后需密切監測胎心、宮縮及陰道流血情況,臥床休息24-48小時,避免劇烈活動。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和鐵質攝入,如瘦肉、動物肝臟等促進恢復,定期復查超聲監測胎兒狀況。出現腹痛、發熱或胎動異常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