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的確診需結合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史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典型癥狀包括右上腹隱痛、腹瀉、消化不良,若近期食用過未煮熟的淡水魚蝦且生活在疫區,需高度警惕。
一、典型臨床表現:
肝吸蟲感染早期可能無癥狀,隨著寄生蟲在膽管內繁殖,會出現持續性右上腹脹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部分患者伴隨低熱、乏力等全身反應,重度感染者可能出現黃疸、肝區叩擊痛,長期未治療可導致膽管炎、肝硬化等并發癥。
二、流行病學調查:
疫區接觸史是重要診斷依據,包括近期食用過生魚片、醉蝦等未徹底加熱的淡水魚蝦,或接觸過被蟲卵污染的水源。廣東、廣西等南方水域地區為國內主要流行區,有相關飲食史者應主動告知
三、實驗室診斷方法:
糞便檢查發現肝吸蟲卵是確診金標準,需連續3天取樣提高檢出率。血清學檢測可輔助診斷,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特異性抗體。影像學檢查中,B超可見膽管壁增厚、肝內膽管擴張,CT能顯示膽管樹狀低密度影。
預防肝吸蟲病需避免生食淡水魚蝦,烹飪時確保中心溫度達90℃以上并持續15秒。疫區居民應定期篩查,出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確診后需遵醫囑使用吡喹酮等驅蟲藥物,治療期間保持低脂飲食,適量補充優質蛋白促進肝細胞修復,避免劇烈運動減輕肝臟負擔。康復后每半年復查肝功能及糞便蟲卵,防止重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