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疙瘩與疤痕增生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式上存在差異。疤痕疙瘩表現為超出原傷口范圍的異常增生,疤痕增生則局限于傷口區域但呈現紅腫隆起。
1、發病機制:
疤痕疙瘩具有遺傳傾向,與成纖維細胞過度增殖及膠原代謝失衡有關,可能伴隨瘙癢或疼痛。疤痕增生多由創傷修復過程中炎癥反應持續刺激導致,常見于燒傷或手術切口,早期表現為局部發硬發紅。
2、形態特征:
疤痕疙瘩呈蟹足狀向正常皮膚擴展,質地堅硬且顏色暗紅,邊界明顯超出原始損傷范圍。疤痕增生局限于傷口區域,初期隆起明顯但隨時間可能逐漸軟化平坦。
3、生長周期:
疤痕疙瘩可持續生長數年不消退,部分病例需要醫療干預。疤痕增生多在6-12個月內進入消退期,通過加壓治療可加速改善。
4、治療方式:
疤痕疙瘩需綜合治療,包括曲安奈德注射、硅酮貼片及冷凍療法,頑固性病例可采用手術切除聯合放射治療。疤痕增生以局部護理為主,使用洋蔥提取物凝膠、壓力衣或激光治療改善外觀。
5、復發風險:
疤痕疙瘩術后復發率高達50%,需配合糖皮質激素預防。疤痕增生經規范護理后復發率低于10%,深層真皮損傷者需持續觀察。
日常護理需避免搔抓摩擦,防曬有助于減少色素沉著。維生素E按摩可促進部分疤痕軟化,硅酮制劑需持續使用3-6個月。增生期疤痕建議穿戴醫用壓力衣,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瘢痕體質者應避免非必要創傷性操作,出現異常增生及時至皮膚科或整形外科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