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能引起腹瀉,通常由乳糖酶缺乏、腸道菌群失衡、遺傳因素、腸道炎癥、繼發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乳糖酶、改善腸道環境、藥物治療、替代乳制品等方式緩解。
1、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的核心原因是小腸黏膜乳糖酶分泌不足。未分解的乳糖進入結腸后被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和氣體,導致滲透性腹瀉。日常可通過選擇低乳糖牛奶或分次少量飲用奶制品減輕癥狀。
2、腸道菌群失衡:
腸道益生菌數量減少會加劇乳糖分解障礙。雙歧桿菌等益生菌能輔助分解乳糖,建議通過酸奶、奶酪等發酵乳制品補充益生菌,必要時可服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等微生態制劑。
3、遺傳因素:
原發性乳糖酶缺乏與LCT基因多態性相關,亞洲人群發生率高達90%。這類人群需長期避免鮮奶,可選擇舒化奶或植物奶替代,同時注意通過深綠色蔬菜、堅果等補充因忌奶可能缺乏的鈣質。
4、腸道炎癥:
感染性腸炎或克羅恩病可能損傷腸黏膜刷狀緣,導致繼發性乳糖酶缺乏。這類情況需先治療原發病,急性期可服用蒙脫石散緩解腹瀉,待腸道修復后逐步嘗試攝入含乳糖食物。
5、繼發性缺乏:
化療、放療或長期抗生素使用可能導致暫時性乳糖不耐受。建議治療期間選用無乳糖配方營養粉,恢復期可配合胰酶腸溶膠囊等助消化藥物逐步重建乳糖耐受能力。
乳糖不耐受人群應建立個性化飲食方案,優先選擇硬奶酪、希臘酸奶等低乳糖乳制品,烹飪時用椰漿或杏仁奶替代牛奶。每日保證30分鐘快走等中等強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同時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涼加重腹瀉癥狀。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體重下降需消化科就診排除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