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子宮出血可能由內分泌失調、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凝血功能障礙、子宮內膜癌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激素治療、宮腔鏡手術、藥物止血、子宮切除術等方式干預。
1、內分泌失調: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導致無排卵性出血,常見于青春期和圍絕經期。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量時多時少。基礎體溫測定顯示單相曲線,可通過口服短效避孕藥或黃體酮調節周期。
2、子宮內膜息肉:
雌激素持續刺激使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形成息肉,可能與長期服用雌激素類藥物有關。典型癥狀為經間期點滴出血,經期延長。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是根治方法,術后需定期超聲復查。
3、子宮肌瘤:
肌層平滑肌細胞異常增殖形成良性腫瘤,生長在黏膜下時易引起月經過多。患者常伴貧血、盆腔壓迫感。體積較大者需行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動脈栓塞術,較小肌瘤可試用米非司酮等藥物控制。
4、凝血功能障礙:
血小板減少癥或血友病等血液病導致凝血異常,表現為突發大量子宮出血伴皮下瘀斑。需輸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同時使用氨甲環酸等抗纖溶藥物。長期管理需血液科協同治療原發病。
5、子宮內膜癌:
雌激素過度暴露、肥胖等因素誘發子宮內膜惡性病變,絕經后出血是典型信號。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可確診,早期患者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晚期需配合放療和紫杉醇化療方案。
日常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內分泌紊亂,增加深綠色蔬菜攝入補充維生素K,經期避免劇烈運動。出現持續出血超過7天、每小時浸透一片衛生巾或伴隨暈厥時,需立即急診處理。40歲以上患者建議每年婦科檢查聯合超聲篩查,有家族史者需加強腫瘤標志物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