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是指牙槽骨高度或密度降低的病理過程,主要由牙周炎、骨質疏松、牙齒缺失后廢用性萎縮、正畸治療不當、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牙槽骨吸收最常見原因。牙菌斑中的細菌毒素刺激牙齦引發炎癥,導致破骨細胞活性增強,逐漸破壞牙周韌帶和牙槽骨。臨床表現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X線片顯示牙槽嵴頂呈水平或垂直型吸收。需通過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礎治療控制炎癥。
2、骨質疏松:
全身性骨代謝異常如絕經后骨質疏松、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會導致頜骨骨量減少。這類吸收常呈彌漫性,可能伴隨全口牙齒松動。需檢測骨密度,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嚴重時需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3、廢用性萎縮:
牙齒缺失后缺乏功能性刺激,局部牙槽骨會發生進行性萎縮。上頜竇氣化也會加速上頜后牙區骨吸收。表現為缺牙區牙槽嵴低平,影響種植修復。建議缺牙后3-6個月內進行修復,嚴重骨缺損需行骨增量手術。
4、正畸力不當:
過大的正畸矯治力可能造成牙根吸收和周圍牙槽骨破壞。常見于快速擴弓治療或牙齒移動過快時,X線可見牙根尖部鋸齒狀吸收。需控制矯治力度,定期拍攝根尖片監測,必要時暫停加力。
5、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白血病等疾病可能通過影響骨代謝或免疫功能間接導致牙槽骨吸收。糖尿病患者牙槽骨吸收速度是常人2-3倍,需嚴格控制血糖。某些藥物如長期使用雙膦酸鹽也可能引發頜骨壞死。
預防牙槽骨吸收需建立每日兩次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線清潔鄰面的口腔衛生習慣,每半年接受專業潔治。缺牙患者應盡早修復,佩戴活動義齒者需定期調整基托避免壓迫牙齦。增加奶制品、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鈣質食物的攝入,適度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合成。吸煙者需戒煙以減少對牙周組織的損害,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出現牙齦出血、牙齒移位等早期癥狀時及時就診牙周科,通過牙周探診、錐形束CT等檢查評估骨吸收程度,早期干預可有效延緩病情進展。